广州华奇多元化科技有限公司

当前位置:首页>心理百科 >

放假了,4个教育方式会惯坏孩子(家长请收藏)

发布时间:2023-04-12源自:网络作者:百科阅读(85)

特殊待遇

 

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,处处特殊照顾。
比如说吃“独食”,好吃的食物放在孩子的眼前,比如爸爸妈妈可以不过生日,孩子过生日一定得买个大蛋糕,等等。
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态度上,孩子接受到的都是“特殊待遇”,时间长了,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上总结出“我是特殊的人”“习惯高人一等”的结论。
可惜,出了家门,你凭什么是特殊的呢?凭什么要求特殊的待遇呢?
这种巨大的反差会让孩子很困惑,而且不知如何应对。
他们会对别人产生抱怨,感到自己受了委屈,产生更严重的后果。

当面袒护

有时爸爸管孩子,妈妈护着:“不要太严了,他还小呢。”
有的父母教孩子,爷爷奶奶会站出来说话:“你们不能要求太急,他大了自然会好的;你们小的时候,还远远没有他好呢!”
这样的孩子当然是“教不了”啦!
一旦父母过分地包庇孩子,不让别人指出孩子错在哪里,甚至强词夺理,那么孩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错误,无法辨明是非。
甚至即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,也会因为有家长“撑腰”而肆意妄为。
这样一来,孩子时时有“保护伞”和“避难所”,孩子不仅变得越来越“熊”,还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。

一再退让

 

越没有底线的父母,越容易养出“白眼狼”!
爱孩子,就要坚守做父母的底线,不能无原则退让。
有些事情可以适当让步,尊重孩子的意愿,比如想吃一颗糖果,多看一会电视,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。
但有些事情是不能讨价还价的,比如良好的卫生习惯,一些无理要求等。
孩子在很多时候的要求,其实往往都具有试探性的。
如果没有得逞,孩子本就没有抱太多希望。
如果一旦得逞,对于孩子来说是额外的收获。
当孩子尝试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,父母为了鼓励孩子,所以满口应承。或者孩子一哭一闹,父母就妥协答应。
经过这些尝试,孩子知道了父母的弱点,就容易讨价还价。
作为父母,跟孩子讲条件,不如跟孩子谈底线,让他明白哪些事情能够做,哪些事情不能够做。

大惊小怪

 

家长应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。
很多家长照顾孩子时很精细,怕孩子摔着了碰着了,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,处处保护、限制孩子。
“哎呀,脏死了,快别玩了。”
“小心点,慢点,别摔倒了!”
“别动,我来倒,一会儿烫到了。”
家长的“大惊小怪”,过度担心,呵斥孩子停下来,会让孩子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危险,增加了他们的恐惧。
此外,家长的限制剥夺了孩子体验、探索、锻炼能力、训练胆量的机会,当孩子离开了家长的保护圈,进入学校或同龄人中,发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,处处碰壁,产生心理落差,自信心受到打击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ixi360.cn/374.html

备案号:粤ICP备2021078623号-5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